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的生产;曲辕犁和简车;兴修水利;唐朝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的发展;唐都长安。
通过介绍唐代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比前代大为进步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极为繁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经济的生产水平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唐代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讲授新课
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节课就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1、农业——“稻米流脂粟米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杜甫诗,这首唐诗中包括了几种农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今天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回答的内容越广泛、越全面越好)
1)生产技术的进步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雨中耕作图”,简要介绍其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那种漫天撤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
2)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 曲辕犁
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让学生观看一段曲辕犁影视资料。然后说出观后感。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曲辕犁的分解示意图和其他相关图片。
教师总结:这些看似筒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
② 筒车
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功效比翻车大得多。
(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并谈个人见解)
为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向学生提供两段材料
(1)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水,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杜诗镜铨》卷8
(2)“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纥胜人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此工具的优势。
(筒车与翻车相比确实有很多优势,既节省了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一昼夜可灌溉田百亩以上。
3)兴修水利
唐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水利,全国兴修水利工程200多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播放视频资料)
4)茶叶与蚕桑的生产
教师向学生展示唐代饮茶用的各种器具及陆羽像和其著作《茶经》,使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