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唱《杨柳青》),这是什么歌的?是哪里的民歌?
二、欣赏《黄杨扁担》《斑鸠调》
1、《黄杨扁担》
1) 初听,感受
师:那么,大家一听到四川首先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听四川民歌《黄杨扁担》。《黄杨扁担》常在元宵节进行的花灯歌舞表演或花灯戏中演唱。(听)
《黄杨扁担》唱的是什么?(板书)
2) 再听
师:那么,我们想:这些美丽的姑娘们梳者各式各样的漂亮的头饰,心情怎样?我们要是看到了,你会想些什么?
3) 哼唱
师:这首《黄杨扁担》,旋律朗朗上口,充满着愉悦之感。我们也来跟着唱一唱。
4) 拓展
师:关于《黄杨扁担》,对于出处有些争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搜索《黄杨扁担》。
2、《斑鸠调》
1) 听
师:这一活泼的《斑鸠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这样的一幅荡漾着无限生机的春天,使我们心中充满欢欣喜悦。
2) 再听,并哼一哼其中几句。
1、 衬词
师:在这两首民歌中有哪些衬词?这些衬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三、总结下课</P< p>
师:那么,书上的表格就能完成了吧。来填一填(交流)
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有许多许多,就音乐中的民歌这一方面就足以大家不断的去挖掘。希望大家在不断的积累中发扬。
第六课
教学内容:
(一) 唱《春雨蒙蒙的下》
(二) 做 边唱边拍手踏脚 选择结束音
(三) 听《良宵》
教学目标:
(一) 知道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能运用连音与非连音对比的唱法表达歌曲感情。
(二) 通过边唱边拍手踏脚的声势练习训练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感受边唱边动产生的律动感。
(三) 通过选择结束音的练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主音感、调式感。
(四) 让学生了解二胡的表现力,感受乐曲的情绪,对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生平与成就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
师:五一期间,下了几场春雨,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好与坏的辩论)
二、发声练习
师:瞧,春雨这么多的好,那谁来模仿一下春雨吧。春天的雨跟夏天的感觉一样吗?
1、 节奏(生模仿春雨)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体现力度的变化)
2、 旋律(风声雨声情境)一阵微风后,春雨唰唰的下起来。
(出示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弹奏——模唱
3、模唱旋律
师:仔细听,弹奏的这两条旋律。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A、3 1 | 5 1 |3 5 6| 5 6 5 | 5 0||
B、5 3 |1 2 | 3 5 3 | 4 2 | 2 — ||
(边哼唱边轻拍手)
再听两条旋律。
A、 6 5 6 | 6 4 1 | 4 6 6 5 | 5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苏教版第10册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