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12、宋词两首

12、宋词两首

浏览次数: 193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12、宋词两首,
 

12、宋词两首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12、宋词两首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宋词两首

《12、宋词两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