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失街亭》教案,
总结: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容易看出,课文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表情直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另外还通过什么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对比和衬托,另外比如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人的方法。
4. 专题辩论:
失街亭,谁之过?
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确,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
街亭的失守,都负有责任,马谡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也勇于自责,那么,如果问: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大家说,是谁?大家一起回答,我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历来就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正反两个命题,针锋相对地互相辩论:正方:失街亭过在马谡;反方:失街亭过在诸葛亮。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种命题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大家先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可以局部先讨论一下。
首先,找同学正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注意,正面阐述,先不必批驳别人的观点,其他同学听好之后,可以补充或者反驳。无须全面,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下面,可以自由辩论。
总结:课堂的辩论到此结束,我再问一遍,失街亭,过在马谡还是过在孔明?还是意见不一。也许还会有人这样问,到底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其实,这个问题历来就没有定论,所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次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同学们如果还有兴趣,可以找来《三国演义》原着研究一下,课后找时间继续辩论。
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讨论)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目的。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而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诸葛亮完全有理由相信他。
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这样的布置,街亭自然不致有失。只是马谡过于狂妄自大,麻痹轻敌才造成了街亭失守。
马谡失聪,误扎了营盘;马谡失察、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他观点:刘备早已看出马谡志大才疏,临终前告诫诸葛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没有在意,仍付以前锋重任,致使街亭大败。他虽然也指责马谡“违命”,但他作为主帅,选将不当,授任无方,应负更大的责任。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浏览次数: 18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5:42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