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而吾以捕蛇独存 D 黑质而白章
19. 选段中抄录时遗漏了一些语句,请你将其补写出来。这些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0 .选段中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而愚公坚信能够移山的根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
21 .将"甚矣,汝之不惠"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7.C 18.C 19.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2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1.你太不聪明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1、《扁鹊见蔡桓公》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______时代重要的_______,先奏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 》为法家重要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不治将恐深( ) B、居十日,扁鹊复见( )
C、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以思无益( )
D、桓候故使人问之( ) 妻跪问其故( )
3、解释句子: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理解、运用
①扁鹊初见桓候时,为什么“立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否调换?__________
③本文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 _______
④文章以桓候之死作结,其作用有二: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蛇者说》
⒈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⒉ 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⒊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⒋写作特点: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