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浏览次数: 497次| 发布日期:09-07 18:48:52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yf1234.com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C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自欺力’是指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求神拜佛 )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A. 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


《吴汉何尝杀妻》
作者:邓拓   当代史学家、杂文家
字词积累:
刎   死心塌地   典籍   无稽  
作者说:“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
人们都说历史剧“三分实,七分虚”。
如《三国演义》曹操被丑化,孔明被神化;《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虚构的等。

第六单元


     《秋水》
     1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
      2出自课文成语:
①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②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3.庄子寓言:
东施效颦   安知鱼乐     涸辙之鱼     庖丁解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