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山居秋瞑》教案2,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诗:‘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为什么要强调种梧桐?种其他树不好吗?是因为梧桐也往往与悲戚联系在一起。还有没有?”
“竹子!”
“对,也是高洁的象征。还有象鹧鸪,它的叫声被人翻译成‘行不得也么哥哥’,所以也有不少诗用它来代表思念与送别,例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已经总结了不少,以后遇到以后就要注意,‘梅兰竹菊’之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们接着往下看,颈联好像也有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个颈联我也要改一改……”
下面又嚷成一团:“还要改呀!”
我笑了:“你们说不改我就不改了!”
“改呀!”下面齐声说。
“你们肯定说我又要改坏了!我改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游’。”因为要考虑到押韵,我明知“游”字用得不好但是没办法改过来。
我还没有解释,方鸿已经举起手来:“他这样写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这样改的话,就改坏了。他是说听到竹林里的喧闹,才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他看到莲叶的动,他就知道渔舟来了。”
“但是这里有问题,之所以听到喧闹,是因为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这毫无疑问。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浣女归竹喧’……”
“不是的!”方鸿截断了我的话,“这是从作者的感觉顺序来写的,他先听到竹林喧闹,才知道女子回来。”
在他说的时候,我注意到林雨在转过身和后面的同学说话,没有仔细听方鸿发言,于是我说:“大家把他的意思听明白了没有?”
同学纷纷说:“听明白了!”
“我叫一个同学把方鸿的意思再说一遍。林雨。”
林雨站起身来,表情尴尬:“我没有听清楚。”我笑了笑,让她坐下了,我想她肯定已经明白我为什么喊她了。
“实际上是因为浣女归才有竹喧,但他写的时候却先写竹喧后写浣女归,为什么?《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对。那为什么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呢?”
“在竹林里嘛。”
“竹林一般要遮住人比较难,但是遮住了浣女,说明竹子比较茂密。后面说‘莲动下渔舟’,莲叶居然把船遮住了,突出了什么?”
“莲叶比较茂密。”
“对,‘接天荷叶无穷碧’嘛。那我们读这两句时,就要有一个感觉。这两句诗在写人的时候首先用了倒装的手法,如果有人要问你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你必须先说它用了倒装的语序……”
这时候铃响了。
“好,我们下节课再讲。”
课后有同学上来背书,林雨也跑上来,问我:
“魏老,第一句中说‘天气晚来秋’,季节是秋季,而荷叶应该是夏天的呀!更何况还这么茂密?”
我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我是北方人,那儿没有荷花,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这倒是个问题,这样吧,让我下去想一想,下一节再说!”
回到办公室,一边整理一边思考今天的课,有这样几点想法。
一是感觉上课的语言仍然要锤练。感谢录音笔,如果不是它,我现在的课堂还会大量出现口头禅,录音笔帮我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我也听到了许多表达不够清晰流畅的句子,(在整理时自然就流畅了)如果准确地表达思想,还需要刻意努力。和百家讲坛里面的专家的表达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距离啊。音质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但是表达的准确流畅简洁应该是可以逐步做到的。但是我前十多前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吾之蔽甚矣”!
《山居秋瞑》教案2
《山居秋瞑》教案2
浏览次数: 11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53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