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山居秋瞑》教案2,
看我给王维改诗,大家都笑起来了。我在黑板上把诗改成“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然后得意洋洋地问:“改得怎么样?”
下面纷纷议论起来。有同学在下面喊:“先讲讲你的道理嘛!”
“好,我就讲讲我的道理。为什么说‘明月林间照’?这个‘林间照’比‘松间照’更准确,山里面恐怕不仅仅有松树吧?肯定也有其他树木呀,怎么能够厚此薄彼呢?”
听了我的解释,下面嚷成了一团。
我接着说:“当然我也想过一种可能,比如我老家的乾陵,就以松树为主,但那是人工林,王维时代不可能有人工林吧?所以这样一改更符合实际情况。”
下面议论更多了。
“先听我把话说完。”我示意他们静一静,“下面这句更成问题,‘清泉石上流’,我们可以想象水势比较大,为什么会比较大?”我用笔在黑板上划出“新雨”两个字。
“小雨嘛!”王敏在下面说。
“谁告诉你是小雨的?”我笑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样逗我。“而且山里面因为地势的原因,溪流一般在相对凹的地方,即使小雨也会很快使水上涨的。我去九寨沟的时候,路上下雨,山上无数的小瀑布就往下流,非常危险,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聚水的作用。下了雨,肯定水比较大,泉水比较急,此其一。为什么不能用‘清泉’?因为既然下雨,雨必然会把山上的泥土冲刷到溪流中,溪流就不会清澈了。”
“现在你们把这两句齐读一下:‘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是不是感觉要好很多?”我得意地问。
“不是!”下面齐声说。然后纷纷反驳我。
王依举手起来说:“我觉得‘松林’和‘清泉’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不是那种很实际的描写。他是用这两种东西来衬托他自己,松树是一种很挺拔刚毅的植物,清泉也是一种高洁的象征,它们是用来表明作者的性情,并不是真实的描写。”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哦,是这样呀!”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还有没有补充的?”
宋良波举起了手:“你为什么说‘松林’呢?一棵松行不行?”
其他同学嚷了起来,显然不同意他的看法。
宋良波继续说:“‘空山新雨后’,应该是空山,山上很少有树。”
“哦?‘空山’指的是山上很少有树吗?”这种说法来得很突兀,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这里其实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空山’,先放一放,请宋良波同学说完。”
“还有一点,‘天气晚来秋’,说明是秋天,秋天树叶都掉光了,唯有松树是常青的。”
“那现在入秋了没有?”
“入秋了!”有几个同学回答。
“我们要不要去峨眉呀青城呀去看一看,看叶子掉了没有?这个理由不能够成立。好,我们现在把‘空山’解决一下,‘空山’是什么意思?”
“没有人。”
“有没有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凭什么说没有人?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空气清新!”又是一阵大笑。我知道有人又跟我“捣乱”,但对这种善意的“捣乱”,我一般比较宽容,上课嘛,不能够太严肃。
议论又起,但是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说是表示山很静。
“很多同学都说对了,就是静。但是后面明明有声音呀?”
“静不代表没有声音。”一个同学在下面接着我的话说。
“说得很好,静不代表没有声音。王维的诗里提到‘空山’的地方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静春山空’。他要隐居,地方肯定是比较静的,不可能‘游人如织’。”
《山居秋瞑》教案2
《山居秋瞑》教案2
浏览次数: 11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53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