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山居秋瞑》教案2,
我接着说:“好,我们小结一下。刚才王依同学提出‘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说这是作者人格的写照。那么再看这两句,是不是纯粹的写景?”
“不是!”
“这肯定不是纯粹的写景了,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写人。其实王维还写过一些诗,他说‘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在古人眼里,不同的树林有时候地位不一样,比如梧桐,柳树,各有其地位。无论是‘恶木’还是‘清泉’,都已经被人格化了。现在假如我让你来写诗评,你还会不会单纯地理解为写景?”
“不会。”
“那么我们举一反三,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其他类似的诗歌,是不是要多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类意象?我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意象值得注意?”
“月亮!”
“这个最常见,不用说了,还有呢?”
“柳树!”一个同学说。
“柳树,折柳,都与送别,离别,挽留有关。还有呢?”
“杜康!”周犁喊道。
“这不能算,它只是借代,以人名代酒。”
“菊花!”旁边有人喊。
“对,菊花是高洁的象征,最早出现在《离骚》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也说:‘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奠定了菊花这个意象的意义。许多意象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意义的。‘不是此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还有吗?”
“杜鹃!”我旁边的贾希说。
“看,她又找出一个。杜鹃又叫什么?”
“子规。”看样子大家都知道。
“‘此中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叫声非常悲凄,而且听来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跟什么有关系?跟思念、离别,特别是凄凉有关。‘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还有没有?”
“红豆!”另一个同学说。
“红豆生南国……”王敏马上接上了。
“对,还有呢?”
“蜡烛!”
“也算一个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觉得倒是现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来比喻我们教师嘛。还有没有?”
“莲花!”史如水说。
“对,莲。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意象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是的,莲花代表着一种清洁精神。除此之外,‘莲’还与‘怜’谐音,南朝民歌中说:‘雾露掩芙蓉,见莲不分明。’《西洲曲》中也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就是‘怜子’,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还有没有?”
“鸳鸯!”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还有没有?”
“猿!”
“呵呵,对,也是一个,猿声比较悲切,李白的诗里较多出现,学过没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这才想到他们并没有学《蜀道难》,我接着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诗里面就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它也是悲凉凄切的代名词。还有吗?”
“青鸟!”
“对,青鸟也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青鸟殷勤为探看’。还有吗?”
“梧桐!”
“对,‘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史如水已经接过我的话了。
《山居秋瞑》教案2
《山居秋瞑》教案2
浏览次数: 11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53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