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

浏览次数: 511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48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五、 总结扩展:
    1、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2、 扩展阅读:思考:这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 [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一、 作者简介:[学生查阅资料,老师补充]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敞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欣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