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生健康知识,健康知识网,幼儿健康知识,http://www.yf1234.com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该方法解决了难确定G、H点和误差较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的测量方法运用于以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评价,并与突出物最大矢径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法分析,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物CT片示突出物的最大矢径和IDH值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CT量化评价值与患者症状及阳性体征得分值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结 果
经两疗程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以上率为77%,B组显效以上率为73%(表1)。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采用Ridit分析,U=0.38,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组 别例 数百分比(%)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显效好转无效A9144330471310B13227627461413 腰椎间盘突出CT随访结果见表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值,发现治疗前后突出物矢径有所减小(P<0.05),但无一例完全消失。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CT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96±0.21)mm,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58±0.23)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33,P>0.05。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IDH值发现,治疗后IDH值有显著减小(均P<0.05)。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8.06±1.97)×10-2,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7.61±2.41)×1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0.13,P>0.05。
对临床疗效与IDH值进行相关分析,治疗前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呈显性正相关(r=0.86,P<0.05),治疗后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亦呈显性正相关(r=0.91,P<0.05)。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组别例数突出物矢径平均值(mm)IDH平均值对照(×10-2)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
www.yf1234.com
治疗后
A
30
6.74±0.40
3.79±0.28
5.99
19.72±2.47
11.66±3.12
2.02
56.72±9.71
81.67±10.32
B
48
7.25±0.31
4.68±0.27
6.25
20.13±2.34
12.52±2.87
2.06
51.66±8.29
79.32±11.96 讨 论
在临床治疗中,对临床疗效与IDH减小值进行相关分析,呈显性正相关(P<0.05),充分说明IDH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测量评价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上下椎间距缩小,正常情况下脊柱后伸可使黄韧带松弛,由于预张力的作用,黄韧带不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但如果腰椎间盘突出时间较长以致预张力消失,此时黄韧带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内,韧带内小血管迂曲变形,血流受阻,使弹力纤维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突出致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炎症,使神经根于与破裂口突出物发生粘连和纤维化,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上述原因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1,5]。
中频电有松解粘连,解痉,加速血液流动,加快局部组织代谢,消除局部炎症,同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6,7],按Melzache和Wall提出的闸门学说,低频调制波可兴奋Aα纤维和C纤维,关闭了脊髓后角的神经胶质细胞闸门,而达到切断痛觉传导和拮抗痛觉的目的[8]。超短波透入较深,能够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组织的修复过程,治疗的显著疗效亦证明了此点。红外线中药外敷则能够在局部组织的热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同时红外线有较好的镇痛效果[7]。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康复治疗能够解除局部组织的无菌炎症,加速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的恢复,并能够使腰椎间盘的力学平衡在一定水平上得以恢复,并不能够使突出的髓核完全消失,治疗前和随访的CT结果证明了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还纳有一定的作用。
疗效较差多是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其因在于病变局部组织粘连和纤维化较重,或腰椎间盘突出较大,并有椎管狭窄或骨质增生。较早地开始治疗,以及治疗后的保健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浏览次数: 144次|
发布日期:06-09 20:44:22 | 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