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五节 两栖类
教材分析
两栖类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种类型。在其生活史中,由水中用鳃呼吸,改变为在空气中用肺和皮肤呼吸;在水中用尾游泳,改变为在陆地用四肢爬行或跳跃。尽管它们可在陆地生活,但由于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等特点,两栖类离不开水域环境。本节还出现了器官、系统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师生间可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分析两栖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借助图片,录像,浸制标本等分析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实验结合法。一课时用实验材料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另一课时再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两栖类的概念、以及保护青蛙的重要性。但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任意捕杀,青蛙的生存遭到威胁,如果用青蛙进行实验,违背保护青蛙的教育。所以采用蟾蜍代替青蛙进行实验。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及两者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3.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两栖类形态特征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青蛙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教学难点:器官、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青蛙的骨胳标本,消化系统图片,蛙的生活及捕食过程的图片( 最好展示蛙的生活、捕食录像)。
四、教学过程
复习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怎样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简单回答后,出示青蛙图片,并告诉学生今天以青蛙为代表学习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由于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师生间进行轻松的谈话。内容包括: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特征。2.青蛙以什么为食,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征。3.青蛙的运动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谈话结束后,展示青蛙的生活片断和捕食过程,加深对青蛙特征的理解。然后师生归纳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1.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具保护色 2.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保持湿润 (青蛙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捕食害虫 既快又准 1.青蛙有宽大的口腔,上颌生有小齿 2.青蛙有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3.青蛙后肢发达,善跳跃 4.蛙眼对活动物体十分敏感
善跳跃和游泳 1.青蛙后肢比前肢发达 2.前后肢的指、趾间有蹼
在讨论蛙的运动时,出示蛙的骨胳标本,让学生认识到骨胳的特征与它的运动功能相适应。
(二)青蛙的消化和呼吸
由于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分析青蛙的消化过程来完成这两概念的教学。请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并观察教师出示的青蛙消化系统图,说出它们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由口腔内的舌捕获食物,经过咽、食管,到达囊状、能容纳较多食物的胃,再进入肠。食物在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逐渐消化,营养被肠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象舌、口腔、咽、食管、胃、肠、泄殖腔都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都是器官,而这些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能完成食物消化这项生理功能,所以这些器官就构成消化系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同时也容易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