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证实了以往评语中带共性的问题:评语主要面对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在评语结构中,偏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的评价;评语一般化,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不足以打动学生。总之,以往的评语缺乏教育性。
力求写出“这个人”来
评语写作如何改进?多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陈桂生教授曾将之概括为三原则:
一是写给学生看:只考虑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不考虑别人的印象。
二是写出“这个人”:让学生知道他自己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三是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包括新的进步或退步,新的生长点,即在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点上对他作出评价。
陈教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那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
“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老师以平静的语气,真实客观地刻划出了黑格尔“这个人”,他的个性、能力、取向以及弱点和不足。可以说,这份评语就是在写黑格尔,写给黑格尔看的。
今天看来,这份评语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份评语只是针对“这一个”孩子而写的,那些与众不同、充满个性化的描述、那些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语言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在写出“这个人”的同时,具有教育意义的评语是不可忽略的,这应该是评语的核心。
与传统的评语不同,“鼓励”成为评语的基调。老师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
与笼统的希望也不同,体现一定“教育性”的具体意见显得更为重要。这些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围绕“教育性评语”试验目标,课题小组对试验班级的老师提出了评语写作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内容要具体;评价要准确;以鼓励为主;用语要活泼、简洁;在鼓励之中指出缺点。同时要求老师针对评语中提到的关于学生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目的。
观念新则评语变
试验的过程是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艺术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考察老师评语准确性提高的程度,试验过程中,课题组采取了“猜猜看”的办法,以班级的自然小组为单位,让一个学生读评语,其他学生猜老师写的是谁。
两轮试验下来,结果是令人欣喜的。4个班级中第二轮评语的猜对率比第一轮提高近20个百分点。其中有一个班,学生的猜对率竟高达90%。
让评语写出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