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私有财产的增多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社会生产的发展,剩余物品的出现,是产生私有制的前提。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私有制是从占有社会开始的,先占有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进而占有奴隶和房屋,而土地的私有则比较晚。有了私有制,也就有了贫富两极的分化,这在父亲氏族时期的遗址中能够看的比较清楚。在大汶口的遗址中,贫穷者墓葬中,随葬品极少,甚至连一件也没有,但在13号墓中随葬十四个猪头,m10号墓中,有77个单件组成的三串头饰,除象牙雕筒、梳及玉钗外,还有玉臂环、玉指环等稀世瑰宝,随葬了大批精美陶器,仅陶瓶就达38件之多,远远超过了一个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这证明私有财务在不断增多,贫富分化日益悬殊。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毛泽东说:“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段以来就开始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71页)在父系氏族时期的遗址中,江苏四户镇出土了带箭的人腿骨,在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了白色的石护臂,就是其在私有财产增多,贫富分化之后发生战争的有力证据。
二、父系氏族文化遗存的代表
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已被大量出现,有的已被科学发掘,其代表有:
1、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章丘县的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已发现二百多处,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城子崖、两城镇、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三里河等。其特征为:普遍地使用了轮制技术,造型整齐;以黑陶、灰陶占多数,尤以磨光泥质黑陶最具代表性,器物中主要有鬶、甗、鼎、豆、盘、盆、罍、瓮、带耳杯等。器物群中以三足器多,圆足器多,器身附件多,盖、流、耳、鼻、鋬盛行。平底器又以做圈足内凹小平底为其特征。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除典型龙山文化外,还有河南、陕西等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等地。
2、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大约在公元前20xx年左右,分布在东起泾河、渭河流域,西到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发达遗址有350余处。发掘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清大何庄、秦魏家、秦安寺咀坪,宁夏固原海家湾等。当时人们过着比较固定的定居生活,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生产工具有石斧、刀、镰、锛和骨耜等。普遍发现石杵和石磨盘等,说明已对粮食进行精细加工。粮食主要是粟,畜牧业饲养有狗、猪、羊、牛、马和驴等。冶铜业开始出现,有铜刀、凿、锥、钻头等,铜器有红铜和青铜。制陶业发达,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其中薄胎磨光的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造型别具特色是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纺织业发达,人们选择生活居址大部在河套台地上。
3、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5、良诸文化:以发现于浙江余杭县良诸而得名,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层,上海马桥俞塘等。石制生产工具,主要有三角形犁状器、扁薄穿孔石铲、耘田器、长方石刀、石镰、扁平石锛等。发现了水稻实物,有粳稻和籼稻两种,还有植物种子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毛桃核、葫芦等。原始手工业发达,有竹器编制,木制器工具,丝麻丝织,制玉加工等。进行了家蚕饲养和丝织品生产。品种较多的玉器,是其重要内涵之一。陶器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除少数彩绘陶和彩陶外,还有漆绘陶器。陶器形制繁多,并有早晚期差别。良渚文化是直接承袭了崧泽类型晚期发展来的,去向发展,可能是叠压在马桥、钱山漾、水田畈等地良渚文化层之上的青铜器时代早期印纹陶文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