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8课 战国七雄

第8课 战国七雄

浏览次数: 144次| 发布日期:06-12 15:25:38 | 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学网,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8课 战国七雄,

  马陵之战——十几年过去,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c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四、合纵(公孙衍、苏秦)与连横(张仪)(板书)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秦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什么是合纵?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第8课 战国七雄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什么是连横?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战越强。

  4.巩固小结

  最后,把战国形势发展的脉络梳理一下,作为小结:纵观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如果把它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战国中期马陵之战以后,齐国赶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超过去。齐秦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比赛最后的结局大家是清楚的,一统天下的金牌是被秦国夺走的。但是,临近终点的最后一圈,秦国是怎样奋力冲刺、怎样夺去奖牌的?这最精彩最紧张的一幕要以后再学了。

  5.作业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是战国时期起止年代。要注意,战国开始与春秋结束不是同一年。前476年,春秋结束;前475年,战国开始。请不要混淆。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商鞅推行变法18年,这是开始的一年,也不要误认为商鞅变法只此一年,要注意“开始”两字。

  今天这一课最重要的人物是商鞅。请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商鞅”这一名词。(答: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获得成功)。

  词语战国七雄,要求掌握七雄的名字和地理方位。

  词语“商鞅变法”,要求掌握开始的年代、变法内容和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第8课 战国七雄

《第8课 战国七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