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植树(片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植树(片断)》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169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标签: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http://www.yf1234.com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植树(片断)》教学设计,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针对城市孩子对植树问题不熟悉的状况,老师抓住开学初学校一年级招生的实际,大胆舍弃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情境引入除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发现、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共同探索等方面的能力。
  3.积极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4.教学设计有层次,开放性较强。像“每4人分成一组,46个人能分成几组?”等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植树(片断)》教学设计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植树(片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