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浏览次数: 180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
乐平市第五中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中各种人称的特点。 
2.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读者感到真实和亲切。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为了突破这种局限,作者用“他”、“他们”的口吻,客观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写法。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生活,便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两种人称不可混合使用,但却可以交替使用。课文《祝福》、《勇气》就是兼用两种人称的例证。人称转换必须有过渡的句子或段落,作出明确的交待,否则会引起思路的混乱。用这种写法,既能突破用第一人称所受的限制,又能使读者获得真实亲切的感受。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作文常有立足点摇摆不定、人称不统一的毛病,这种毛病甚至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根除这种毛病的最好方法,还是“病例会诊”。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学生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方可少走弯路。 
据此,本单元作文教学,可充分利用人称错用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具体方法可用提问、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把单纯的写作知识灌注变为自主探求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为节约时间,教师课前应把“会诊例文”制成投影软片,上课时用投影机打出。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本第二单元写作知识《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它有什么优点?试举例说明。 
3.在一篇文章中交互使用两种人类应注意些什么?试举例说明。 
二、病例会诊与救治 
(一)病例会诊之一 
1.出示会诊例文(1): 
“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太难了。我苦苦地思索看,还是一道题也不会做。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流下来。我的头发胀,觉得天旋地转——咕咚一声我摔倒在地上,昏了过去。监考老师急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全班同学也都停住笔吃惊地朝我这里看。一时间教室里乱了起来。” 
2.讨论:这段话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这段话先写我昏过去,接着又写昏过去之后的紧张场面。这就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既然你昏倒了,怎么能看到这种紧张的场面?这样写会读者感到你在瞎编,不可信。 
3.讨论:怎样改正这个毛病? 
如果是事后别人告诉你的,则应在文中加以说明,添上“事后我才知道”这样的话,就情通理顺了。 
(二)病例会诊之二 
1.出示会诊例文(2): 
“星期三下午放学,我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吃完晚饭我到学校去取作业本,一进教室门,看到张华和刘明同学正在抄写黑板报。他们抄完黑板报,便兴冲冲地回家,消失在溶溶的月光底下。”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文章就这样结束了。 
2.讨论:这段文章出了什么毛病? 
这段文字的毛病,是把第一人称“我”给丢了。文章结束了,但是“我”到哪里去了呢?读者无法理解。所以,用第一人称所写内容一定是耳闻目睹的,而且“我”要始终在场,做到前后照应。 

[1] [2]  下一页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