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我教《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

浏览次数: 246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我教《荷塘月色》,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
  “但是,”我故意设疑,“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唐懋阳接着刚才的话说:“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有学生下面接嘴说:“而且朦朦胧胧的。”
  我提醒大家:“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唐懋阳说:“‘缕缕’’渺茫’。”
  “对。”我总结道,“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刚才唐懋阳说了,这是比喻。但我要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学生看完后,我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学生笑了起来,我接着又说:“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因为,这是——”我故意等同学们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领神会。
  “好,还有什么问题?”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问学生。
  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继续追问。
  同学们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对。”我决定这里稍微扩展一下,“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看着学生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我继续发挥:“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学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来:“道是无晴却有情。”

[1] [2] 下一页  



我教《荷塘月色》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我教《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