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书《洛阳名园记》后...,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 《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 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 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 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 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 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 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
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
(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
目的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书《洛阳名园记》后...
书《洛阳名园记》后...
浏览次数: 711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