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常识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集——《伊索寓言》
乌龟与兔争论谁跑得快。于是他们规定了比赛的日期,约定了地点。那时兔因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却在路旁躺下,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这样,他在睡着的兔的旁边走过,得到了胜利的奖品。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幼儿灌输“骄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这一道理的启蒙教材。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则之多。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将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可惜那恶人。”这则故事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引用来说明对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因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以及19世纪初俄国的克雷洛夫的语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就向人们推荐这部著作,他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野兽的,从野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读《伊索寓言》教案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3、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孙玉祥)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一个亲戚领着她那正读小学的孩子来找一个学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荐几本书时,这位学者想起自己小时候读得爱不释手,成年后读来也觉得十分亲切的《安徒生童话选》。就在前不久,他听了电台播的《海的女儿》后,还忍不住被打动得热泪盈眶,便很郑重地向这位孩子和他母亲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书能叫我们领略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生意义。可家长听了以后却对这书不感兴趣,她的理由是:“我听周围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看这种童话寓言。因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会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后长大上了社会只会被人欺负。你说,我要是不小心培养出个窝囊废来,他这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其实,前人就这种教人为善的寓言童话该不该读也有过争论,比如卢梭就在他的著作《爱弥尔》卷二中主张小孩子不该读寓言——不过,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过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们读了寓言“坏心术”:他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明小孩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倒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这不教坏了小孩么?所以要不得。而钱锺书则以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类当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处处碰壁上当。总之,他们的担心还是怕小孩读了寓言或则不学好而学坏;或则以寓言当生活,以后到社会上吃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