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497次| 发布日期:09-07 18:51:48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yf1234.com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