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4

《桃花源记》教案4

浏览次数: 692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48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4,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教案4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桃花源记》教案4

《《桃花源记》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