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中庸
四、和为贵
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七、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八、孔子的生活奢侈糜烂
老师通过,尚书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的著作分析,彻底否定了人们眼中的如实地去被曲解的意识形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人误解为是支持专制的证据,但是白先生认为,主要是说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社会规范。
和为贵,今天“和”与古代的“和”不一样。
和、同的区别,“和”就是坚持原则的原则下追求和,“同”就是不追求原则而相同。
现在的“和”是放弃一些原则不激化民族内部矛盾。这在古文上“权衡”具有技术性。
儒家的中庸,“中”的合法性,河南话的“中”。依照合理的原则办事,并不是折中。
西门豹在《史记、滑稽列传》“民可乐成,不可始知”。
我在以前的听过白老师讲课,他讲的课非常生动,当时我记得听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他由总结、有分析讲解生动具体。
七、
20xx0年10月11日下午2点30分
由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郭万金教授讲授
题目《四大名著的文化阐释》
文学部分,小说:四大名著,各种渠道了解,共同的话题一般都是四大名著。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尤其是中国人,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就是鲁迅为什么走向文学。
四大奇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
《忠义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词话》曹雪芹产生了《红楼梦》时候就替代了金瓶梅。
三国演义是政治自由与局限
水浒传是人性自由与局限
西游记是精神自由与局限
红楼梦是爱情自由与曲线
八、
20xx年10月12日 8点
主讲人:山西大学文学院 刘毓庆教授
《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学是根本精神,国学的内涵
《诗经》是主干,文学是花儿,子学果实。经学是根本。
孔子的时代,使外敌入侵,内乱11的时代。门廊去世以后担当道义的责任落在孔子实质上自编近五斤。汉代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一下子涨手缝就源于孔子修订五金。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孔子教学生又流传到今天的我们可以看见的四本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