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本质区别在于,在价值判断中多了一种对于价值判断而言是决定其质的因素:人的需要。这就是价值判断之精灵。正是这个精灵,使价值判断有了事实判断所不具有的主体间的差异性,有了如此扑朔迷离的特征。然而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这两种有着质的区别的判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是价值判断的手段。价值判断只有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才是有效的。离开了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是浮泛空幻的。但是,价值判断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判断中推演出来的。如果不加入“人的需要”这个新的因素,仅从事实判断不可能推出价值判断。然而,人的需要是复杂的。“人”和“需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复杂的。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人的需要与同样错综复杂的,同样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组成了现实世界目迷五色的价值图景。在这一图景中,认知图景中的那个浑然一体、并无差异、且匿影藏形的“人”消逝了;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人,被分解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被如此显著、如此无情地展示出来,凸现出来。原有的认识图式无法同化这截然不同的信息,面对这纵横交错、莫可名状的价值世界,人们感到由于丧失了普遍性、丧失了稳定性而带来的理性的失望。简单性、普遍性、稳定性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追求的目标,而价值判断与此格格不入。因此,在原有的认识图式未发生变革时,价值判断被排除在科学之外,被认为是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这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类之所以追求简单性、普遍性、稳定性的理论是为了满足人类复杂的需要。人类不应该因为手段而放弃目的,就如同不应削足适履。如果科学和理性仅将具有简单性、普遍性、稳定性的
www.yf1234.com 客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价值判断的确不在科学和理性之内。但如果科学是人类的知识体系,那么无疑价值判断应该纳入科学的范围,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教育评价科学性之症解:正确认识科学与科学的实质
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科学化与非科学化的核心标志不是某些科学学科所特有的形式和水平。科学的实质即科学精神:在于理性和实事求是。教育评价只要能做到理性和实事求是就是科学的了。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致”。明末天启六年(公元1621年)出版的《空际格致》即指自然科学。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首次采用“科学”一词。“科学”的英文“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或“scire”,意为“认识”或“学问”。现代较流行的看法是:科学包括获得知识的活动和这个活动的结果(知识)。科学的实质即科学精神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科学就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①瓦托夫斯基也说:“我们可以最广义地把科学定义为理性活动”。②这里的理性既指与感性思维活动相对应的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指从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上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自觉能力。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不仅表现在它要用理性方法去掌握感性材料并提出一定的理论,而且表现在从组织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测量一直到检验理论,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理性的指导和控制。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的诞生就是人类理性战胜迷信,或者说是用理性分析的态度取代盲目崇拜的结果。理性化是科学的实质即科学精神的根本特征之一
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科学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的成语,典出《汉书·河南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③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明确地讲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④罗素说:“我所说的科学的实事求是,是指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人所可能做到的不带个人色彩、免除地域性及气质偏见的观察和推论之上的习惯”。⑤因此,可以这样说,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实质即科学精神的另一个根本特征。
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