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蔬菜——一个亟待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对**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
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xx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