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实施半年总结
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实施半年总结
大力提高农村党员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骨干力量
农村党员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和谐,关键是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员队伍,今年以来,**市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农广校等教学资源,大力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力求在三年内实现“干部人人有学历、党员个个有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按需施教,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
把握时代特点,适应党员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是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提升相结合,在全面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教育、保持先进性教育和农村政策法规培训的同时,注意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党员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本领。
一是因人施教。全市共设立党务管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6个学历教育专业、12个“绿色证书”技能培训专业,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基础比较好、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党员干部进行大、中专课程学历教育,对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进行“绿色证书”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党员群体,突出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
二是因地施教。我市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和北部滩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差异,因此,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南部山区有林果种植的传统,重点抓好果树育苗栽培、嫁接改良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北部滩区土地、湿地较多,水产畜牧业比较发达,重点抓好优质水产品及奶牛的养殖和防疫、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中部平原地区现代农业比较发达,围绕发展都市农业、“菜篮子”经济,重点抓好绿色果蔬种植、储存和花卉苗木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三是因时施教。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把中央和省、市委的各项新政策、新部署传达到农村基层,把科技、经济信息传送给广大党员群众,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上级政策要求和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另一方面,结合农时变化,及时选派农技人员搞好跟踪服务和现场指导。春夏季节,以传授农耕、育苗、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授粉嫁接、病虫害防治和抗旱防涝等技术为主;秋冬季节,以传授良种筛选、农产品储藏加工、果树修剪、防寒抗冻等方面的技术为主,帮助党员群众科学管理和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效益。
二、创新载体,采取方便有效的教学形式
为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我们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农广校教育的特点,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的教学形式,建立了三类培训课堂。
一是村级站点课堂。近年来,全市建起了覆盖20个乡镇、908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立了932个接收站点。为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把农村党员培训课堂建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上,每个乡镇站点都能保证200人以上的教学规模。每月固定3天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和农广校教师到各乡镇进行集中辅导,平时则由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负责组织各村学员在村级站点集中学习,收看上级统一制作配发的教学课件。市委组织部安排专人专车巡回检查指导,听取党员干部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既方便了农村党员参学,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实施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