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11月1日消息:11月1日是中国2011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黄浦江畔极具象征意义的“东方之冠”因这个特殊的节日而焕发出由内而外的“中国红”。
上午11时40分,数百名中外来宾汇聚在世博中心,一起庆祝这一将载入史册的特殊时刻。作为中华民族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实现的又一百年梦想,上海世博会让新中国得以第一次借助世博舞台庆祝国家生日;这也是自1982年重返世博大家庭以来,新中国第一次在自己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上庆祝国家馆日。
世博文明寄语40字中华智慧告诉世界——中国国家馆日里的世博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中国国家馆日仪式上说:“屹立于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东方之冠’,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线,让人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领略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和谐理念,畅想中国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与往常一样,中国国家馆日里的中国馆没有闭馆,仍在接待一批批手持预约券的观众。可能是全世界最壮观的排队长龙,聚集在这里。作为整个世博园的象征,中国馆的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因为有千千万万的观众急切地想走进这里,对上海世博会的“内核”一探究竟。1日当天,大红的中国馆与数不清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格外喜庆热烈。川流不息的游客手擎国旗,眼中流露出自豪和幸福。
作为当代中国献给世界的“名片”,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是其设计理念。在展馆内部,中国国家馆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通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四大理念的升华,展示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必然联系。
“中国馆的造型,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很重,不仅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稳定的文明,而且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向上发展的感觉,就像‘人往高处走’一样。”
持这一独到见解的是一位俄罗斯汉学家、现任台湾淡江大学俄语系教授的弗拉基米尔·马利亚温。他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国家馆的内部展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义。自古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就没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中华智慧对全世界都可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并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国的浓厚兴趣。”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马良文”的弗拉基米尔·马利亚温说。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是中国国家馆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演绎,而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迄今为止已吸引了世博会历史上最具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参展方,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世博文明寄语40字在1日举行的中国国家馆日仪式上,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总结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非常具有时代性,它代表着所有国家在应对诸如工业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安全等问题的影响时,各自所面临的相同挑战的不同方面。他说:“中国正以非凡的能力与承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多边合作项目中扮演着领导角色。上海世博会为世博会事业树立了新标杆。”
世博园里,印度馆与中国馆毗邻而居。可能是一种巧合,印度馆的展示主题正是“城市与和谐”。在印度贸易促进组织主席、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看来,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展馆,都富有本国传统特色和现代风貌,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上海世博会通过世博轴和高架步道将各个展馆有机联系起来,让世博园区就像一个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地球村”。
“这种布局非常科学,显示出东道主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性,从中可看出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帕尼说。
世博文明寄语40字中华智慧告诉世界——中国国家馆日里的世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