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记成“流水账”,就要认真地选择材料。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谓详写,可以写这一景点独特风光、历史传说、自己的亲临感受,甚至是当时见景后所生之情。至于略写,则只须交待到过这里,或是简单描写景物特点即可。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5、写景与抒情 游记毕竟不是“导游图”,而是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写游记只描写景物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记事、写景的同时融进自己饱满、丰富的感情,这样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说:万水千山总是情。在游览山水时,诗人会大发诗兴,画家作家会灵感倍增,这都因为他们“触景生情”。有了情感体验,笔下的山水也就“活”起来了。因此我们写游记时,不要忘了将自己旅游时的点滴感受表达出来,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就能写出富有人性的好游记啦! 6、学生写作误区 游记类散文作为记叙文的典型样式,是经常要求学生写的。依照游记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根据游踪记叙见闻。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写好游记。学生写作的结果多半是:视点琐细,一堆毫无激情的流水帐;主次不明,一盘缺乏整体串联的散沙;情感缺失,一种单纯的照相式实录。 [例文一]
三 峡
谢子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时写下过响遏行云的诗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50年过去了,梦想变成了现实,三峡枢纽工程建成,一座大坝在滚滚长江上,“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初识三峡,应从宜昌、巫山开始。长江之雄险,莫过于三峡。三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切的耳闻,实在抵不上亲身的体验。当你站在葛州坝上,上游是青山夹岸,滔滔江水从远处蜿蜒曲折流淌下来;下游却是一马平川,江面开阔,水天一色。在一片雾气中,长江融入天尽头。乘上开往巫峡的快艇,在西陵峡里逆流飞驰,任由猛烈的江风迎面而来。远处,三峡大坝隐隐浮现。一座铜灰色的高墙由远及近,愈来愈高大,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登上三峡大坝最高处——坛子岭,凭栏眺望,只见高峡平湖就在眼前延伸。巍然耸立的三峡大坝如一条巨龙横江,和两岸的群山手挽着手,将一江波涛紧紧地揽在怀里。如果能观赏到泄洪的壮观景象,实为一件幸事。巨大的水流从闸口喷射而出,宽约400米的泄洪闸口里翻江倒海,波涌浪突,水雾弥漫飘卷,遮天蔽日,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深入三峡腹地,经过了香溪,经过了巴东县城,这时你会感受到与下游全然不同的古朴美。船平静地行驶在矍塘峡里,长江在这一段显得尤其狭窄,主航道并不是笔直地在中央位置,船忽左忽右地航行着,有时候离岸边非常近,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突兀的怪石。到了夔门,两岸的悬崖直直地插在水里,江面更窄,水流更加湍急。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你仍然会真实地感受到蜀道的艰难。
山奇,水急,滩险,三峡的美丽展示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登雄奇险秀之山,游幽奥旷灵之水,你若有闲暇,不妨让自己成为一叶小舟的主人,观山戏水,来一趟梦幻的三峡之旅吧!
点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模拟旅游咨询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