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7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浏览次数: 259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05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湖心亭看雪教案7,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着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着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湖心亭看雪教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