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f1234.com
第二步,是从一个单词开始对起,逐步增加,直到一句较长的话。这与本书:“对联的艺术技巧”部分“层进”一节所引《笑得好·风雨对》一例相同。如师出“菊”,生对“湖”;师出“一园菊”,生对“千顷湖”;师出“篱下一园菊”,生对“门前千顷湖”;师出“香飘篱下一园菊”,生对“月静门前千顷湖”,等等。
第三步,是全以一句一句的话给学生对。如师出“写一枝红铅笔”,生对“开几簇白兰花”;师出“半月湖中鲢鲤戏”,生对“双樟岭上鹤鹰飞”,等等。
从上面的情况看,引导学生对课,有三点应当注意。
一是从单词到长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常是单词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词组对,词组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长句对。一开始就搞得比较复杂,学生难于适应,效果也不好。
二是先以就近取事为对,逐步由近及远。如单词对最好就先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题,人名、地名、物名皆可。好处是对比较熟悉的事物,学生容易联想。
三是学生对句不只一个对,只要词性、结构对应上了的,郁应予肯定。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语意和平仄可以逐步要求。语意就是要使学生的对句思想健康并逐步与出句连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析评优劣,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平仄可以分阶段要求。对初中生,可以只按普通话四声定平仄。对高中生,如果是在其方言有入声的地区,不妨引导学生加以分辨,让学生按古四声安排平仄,为其走向更高的阶段打下基础。对大学生(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若仍只按普通话四声定平仄,与“大学”二字就太不相称了。这个阶段,即使在没有入声的北方官话区,也应要求以古四声定平仄,以便与传统接轨,否则写出来的对联,不仅登不了大雅之堂,有时还会成为笑料。因为尽管推广普通话是方向,但方言不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就能消灭的,传统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如果大学特别是大学文科讲对联,学生对以古四声定平仄还一无所知,至少对传统对联的艺术理解是无从登堂入室的。对联遗产的研究也会后继无人。因此,在大学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对联教学中,仍以推广普通话为借口将以古四声定平仄排除在对联艺术要求之外,是非常有害的。它只能导致将本应达到的水平降低,甚至把对联弄得不成一个玩意儿。
三 常见的几种对课启蒙读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语文教案-对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