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墓在延大的文汇山上,我们走出纪念馆即向那里走去。上山的小路蜿蜒崎岖,有些地方必须小心翼翼,夏日的山野一片青翠,细细的松针上也流溢着彩色的阳光。半道上我在一簇野花丛中折了一枝不知名的花儿,捧在手心里来到了墓旁。墓在一个高高的小山头上,四周都是深深的山谷,墓后筑着一堵墙,上面有一头奋蹄的牛和一句朴素的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旁边栽着他喜爱的白皮松,还有供人歇息的石凳,山周围的松树丫上系满了红卡片,写着来到这里的人许下的愿望。我们一起在墓前低头默哀了一分钟,离去时把我们带来的水淋在了一颗颗的白皮松上,晶莹的水珠到挂在松针上闪烁着银光,落地的水珠在干涸的白土上洇出了斑斑晕痕……
下山之后,我回首那蓊郁的山岗,忽然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多么有福!他们每一次仰望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凝思的模样是他们心中不朽的雕像!
7月15日,短短的一上午时间,我们竟参观了宏伟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纪念馆中,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如画卷一般地在一条长长的参观走廊里徐徐打开,或实物,或模型,或图片,身在其中仿佛就置身于那火热的革命岁月,心中呼唤起无尽的战斗热情。但是在这一番充满了烽火硝烟的场景之中,却偏有一处摄人心魄的宁静场所紧紧攥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方陕北人家常用的小炕桌,四四方方的桌面和短短的桌腿,向着我的一面好像还有小抽屉,它的背景是被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上的山山峁峁,沟谷河川。1936年2月7日,红军东征前的一天,在清涧县严家沟村的农民白育才家里,毛泽东主席面对着漫天飘飞着的瑞雪,冰冻的河川,不禁感慨万千,在这张桌子上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想,有了这一个模型,整个纪念馆才是完整的,正如概括毛主席时,会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还是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枣园里长满了怀抱粗的大树,隐在其中的都是一些独立成院的窑洞,夏日里疯长的枝叶把一切都映绿了,远处看来只闻人语而难见人影。我们匆匆走完,,在出来的路上意外听见一个导游为游客讲解旁边横贯过来的一条水渠。原来,以前这儿取水困难,田地难以耕种而几欲荒芜,是来到这里的军队在这儿开沟筑渠,使方圆大范围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百姓为了感念把它称为惠民渠。如今低头望下去,渠中依然是绿水长流。
“井冈山精神在延安”宣讲活动是此次实践的一个重要活动,我们早早便冒着午后的阳光在延大的校园中忙碌,搬桌椅,打海报,一切准备稳妥之后就开始了宣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发宣传单,我们口头上的功夫就是礼貌地“拦”下路人然后叙述着内容大致是“我们从革命的摇篮来到了革命的圣地,在感受延安精神的同时也为您带来了井冈山精神,希望您也能从革命的圣地来到革命的摇篮”的宣传语,吴老师为增强我们两校之间师生的互动,鼓励活动者在我们的队旗上留言纪念,现场的气氛迅即被带动了起来。活动圆满地接近尾声时,偶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实践队伍,我们又与其进行了短暂友好的交流,并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最后两队人马汇集在一起合影留念。骄阳渐渐地变成了夕阳,一旁建筑物的影子也慢慢地拉长了,虽然大伙此刻度已是汗流浃背,但是一份油然而生的喜悦却在每个人的脸上绽开了最灿烂的笑容!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篇
7月16日,紧张而充实的实践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今天是在延安的休息日,我们选择了集体自费去壶口瀑布。其实一路上已经有很多让我吃惊的事情,比如盘山公路,比如黄土风貌观景台,再比如车上同行的陕西汉子嘹亮动情的信天游……或许在初观黄河之时,我们因为它的水太少而稍微地有些担心是否能看见瀑布,见惯了大江大河大水的我们在亲临壶口时仍然感受到了震撼人心,那一句“黄河在咆哮”绝非浪得虚名!一川的黄河水汇成一小股,河床陡然形成几十米的落差,巨大的水流倾泻而下时宛如一朵朵绽放的黄白花朵,又似奔腾而下的千万匹骏马,落到低谷又冲起几十米的浪花,从河边走到它的面前,不消几分钟满身就要被水汽淋透,可是此刻大家都是那么的不能自己,还有谁会斤斤计较这一切呢?我透过河床一个被流水掏空的石洞,看见弥漫的水雾中有一抹灿烂的虹霞……
暑假社会实践日记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