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工作报告调研报告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浏览次数: 546次| 发布日期:09-06 11:55:49 | 调研报告
标签: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格式,http://www.yf1234.com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4、犯罪主体多以流动性大、无固定职业青少年为主。外来青少年带着美好憧憬离家来到城市,而社会人口流动加剧也增加了寻找工作难度,加上一些青少年自身无一技之长,又不能吃苦耐劳,在心理失衡、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意志薄弱者极易产生社会对抗心理,特别是看到身边一些人采取非法手段发起不义之财,便经不住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人员作案场所和区域流动性大,同时也给打击犯罪增加了难度。
  5、传统节日前成为侵财型犯罪的多发时间段。受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影响,逢年过节成为外来人口返乡的高峰期。特别是青少年务工人员更是念及家中亲人,每逢大的节日,如春节,更是他们离开暂住地回家团聚的时间。然而,由于一些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怕回家无法向家人交代,便很容易产生走前捞一把的念头。于是,盗窃等犯罪一般在这个时间段在城市中成为多发高峰期。
  二、外来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征、社会辨别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辨别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外来青少年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加之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很容易沾染不良习俗,从而极易导致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发生。分析外来人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住地社会治安不佳,生活环境差是造成犯罪的外部原因。由于受自我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从事具体工作区位限定,城市外来人口一般聚集在城乡结合部。这里作为城市发展和扩张的过渡性地区,居住人员成分复杂。他们一般租借城市郊区人口的简易出租房屋,大多是多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合租在一块,其中难免参杂着一些从事不法行为的人员。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对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给相关部门的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之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对该地区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这里成为城市综合治理中的薄弱区域。城乡结合部大多成为城市犯罪的多发地带,犯罪率普遍较城市和农村地区偏高。在这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居住于此的外来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极容易对某些不法行为盲目效仿,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受教育程度不高,结交不良朋友是产生犯罪的自身原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教育、以及必要的生活约束对其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外来青少年大多是来自于农村,他们一般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了家庭生计和自身的前途,较早地离开家庭,走入社会。由于脱离于家庭的管教,加上自我约束力差,他们大多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无规律,交结朋友成分复杂,喜好结成小的生活圈子,很易被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别是生活在同乡身份的朋友圈子之中,极易形成消费攀比、争强好胜、拉帮结派、江湖义气等不良行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青少年团伙犯罪的重要特征。
  3、现实生活与预期相差大,是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动因。走进城市中的青少年目睹富余的城市生活后,便自然地与自己所生活的贫穷相比较,心里容易产生不平衡。特别是经历自身劳动的所得还远不及城市的生活水平时,一些人心里上由羡慕逐步发展到嫉妒,便想到采取违法手段获取财富的目的,发生的盗窃、抢劫等案件大多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4、劳务纠纷是导致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又一诱因。由于社会观念影响和社会劳动法制制度贯彻不力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他们劳动报酬不高,而且经常受到包工头和业主的不公正待遇,拖欠工资报酬已不是偶发事件,为追讨工资而引发的犯罪案件近期不时见于各地。由于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加上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在自恃有理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的极端手段,以求得到自身利益的实现。分析这类犯罪的青少年,多是由于没有法律观念所为,一般主观恶意性不大。但这已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