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说,近年来,中国高校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批综合性大学,规模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下一阶段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他说,下一步要继续提高高教规模,尤其是发展民办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新华网/记者廖雷 林立平)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 中国高校校长寄语新生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中国400万顺利通过高考的幸运儿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开启人生新的阶段。作为新生,他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未来如何把握?10日在此间闭幕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的大学校长们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要做好观念、角色转变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新生首先要适应新环境。“美国很多大学在新生阶段淘汰率很高,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注意在新环境的适应和过渡。”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说,新生们跨入校门就意味着真正走向社会,要注意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说,新生入学后要“拓宽视野,把眼光从家庭转向社会,从中国转向世界,从中华民族转向全人类。这三个转变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新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要注意学习方式、内容转变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要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现在的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也给年青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很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侯自新说,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时有很大不同,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踏踏实实地学习,从基础开始。同时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大学的学习最主要是靠自觉,比如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学习等。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文科学生也要加强科学素质修养。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大学中的学习内容与中学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一定延续性。新生们可以适当提前了解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籍。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 中国高校校长寄语新生 校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