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1956年7月西迁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流动,2000多名师生及教师家属从上海徐家汇出发来西安,就意味着西安交大加入了西部的建设,也带去了处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大学对祖国西部发展的这么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锻炼了老一辈的西安交大的教职工,前辈们即使长眠于黄土地下,也能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现在西安交大的教师队伍中有三分之二是中青年教师,他们之中也有许多是教学科研的骨干,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就,也发扬了他们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成为西安交大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我相信同意,精神是不朽的。那40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什么变化是最大的呢?
徐通模:西安交大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大家有目共睹,我想概括一下,最大的一个变化,刚建校时学校还是一片荒原,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美丽的校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江泽民同志曾经形容我们的校园是“苍松翠柏”。那是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刚刚上任,他就来西部,也来到了西安,临走时他提出要到西安交大来看一看。当时我们一点消息也没有,完全是他临时的决定,他说,西安交大是他的母校。其实,江总书记没有在西安上过学,但是这里有他的老师,也找得到交大的那股劲。在座谈的时候,席间也有几位他过去的老师,他给一位老师递烟的时候,
实事求是的说,许多家长也讲,念书要去西安交大。为什么要去西安交大?一是西安交大有悠久的历史和西迁几十年奋斗的经验、取得的成就,培养人才的质量很高,还有一点是西安交大的校园环境很美。因为经济不发达,学习环境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少,学生学习的氛围较好。前年,我陪同一位1950年
第二个变化是学校的规模变化了,学校的设备大幅度地增长。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80年代做过一次重点学科评估,当时西安交大有11个,这个数量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2002年国家又重新进行了一次重点学科的评估,西安交大是20个。如果扣掉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进的学校的2个重点学科,我们还有18个。这个数量排在全国高校第七位。重点学科的数量体现了西安交大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整体的实力。
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实力和前面所提到的精神,西安交大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都是被认同的。根据很多用人单位的归纳,西安交大的毕业生有两个特点:第一,基础扎实,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强,因为我们秉承了交通大学优良的传统,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的动手能力。我们过去也常说这样一句话: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第二,西安交大的毕业生比较朴实,在事业上很有追求。当然反过来说可能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活动能力不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