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浏览次数: 507次| 发布日期:06-12 15:15:40 | 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

教师阐述:“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控制的重要表现。

过渡: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

1.“靖难之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靖难之役”,并回答:

(1)起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2)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提问: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教师释疑: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思考:“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有相似之处,为何结果不同?

教师归纳:

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

过渡: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显示大屏幕上第三个问题)

2.迁都北京(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

(小结)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师生共同归纳: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