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

浏览次数: 730次| 发布日期:06-12 15:15:02 | 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

唐朝的蚕桑生产

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李白形容河北清漳一带的纺织情况是:“缲(同缫)丝鸣机抒(zhu织布的梭子),百里声相闻。”当时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浙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国史补》记载一个故事:唐初有个叫薛兼训的人,任江东节度使。因为越州(今浙江北部)人不善缫织,薛兼训就从军队中召募了一批单身汉,发给他们很多钱,密令他们到北方选择善于缫织的妇女结婚,一年中娶得数百人,带回越州。从此越州缫织技术迅速提高,所产绫纱妙称江左。《国史补》作者李肇在唐大中年间任浙江台州刺史,距薛兼训在江东不到百年,这个故事不会毫无根据,至少说明唐初浙江缫织技术不及北方,后来就赶上了北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朝前期越州贡品中只有交梭白绫一种,唐朝后期就有异物文绫、单纱吴绫等数十种,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

我国是大麻和芝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把大麻叫做“汉麻”,把芒麻叫做“中国草”。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

唐朝的养马业

唐朝养马业也很发达,由于战争和日常生活中驾车代步以及生产的需要,马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唐政府设太仆寺管理全国马政,在西北草原地带设置不少官营牧场,在牧场建立饲料基地。国家养马数量逐年增加,至高宗麟德年间,唐政府养马达706000匹,故马价极为便宜,一匹绢就可换一匹马。

养马主要是为了军事,因此强调马的强壮矫健。为了改良马种,汉唐都从西域输入大批优良马种,进行繁殖和杂交,改良内地马。改良的马,体质健壮,外形优美,这种杂交的技术成就和规模之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利用杂交方法创造新畜种如骡等,是我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

唐朝女子骑马之风,上至妃嫔公主下至民间皆盛行。杜甫咏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姐)诗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资治通鉴》记载:玄宗天宝十载正月“杨氏五宅(杨贵妃兄姊)夜游,与广平公主(玄宗女)从者争西市门,杨氏奴挥鞭及公主衣,公王坠马……。

唐代女子骑马图(图画)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此画为唐代名画家张萱的作品,名为《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存为宋人摹本。虢国夫人为杨贵妃的三姊,因贵妃得宠而受封。“游春图”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朝内上下荒淫无度的生活和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情况。画面人数虽不多,却渲染出了豪华的气派。贵妇们骑马游春时悠闲而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刻划得极为生动。在这里主要表现唐代女子骑马的形象。

曲辕犁(图画)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水平。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陕西三原贞观时期李寿墓壁画上的牛耕图,以及敦煌壁画晚唐时的牛耕图,犁辕都是弯曲的,说明许多地方广泛采用了曲辕犁。晚唐时的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2.增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插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插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