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第22课 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