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 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 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 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 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