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学设计6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6

浏览次数: 937次| 发布日期:09-07 18:50:02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yf1234.com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6,

  1 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 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 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 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 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 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