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

浏览次数: 445次| 发布日期:09-07 18:35:35 | 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 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  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