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瞄”是坦克射击的难点,他决心从这里打开突破口。6月份,桑拿天,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午休时,他一个人来到车场进行训练。一进到车里,没待几分钟就浑身透湿。他中暑过好几回,有一次还差点抱着瞄准仪晕倒在车里……不过很快,李晓钰的“快瞄”成绩由原来每分钟命中5次提高到12次,最后达到每分钟命中26次,这绝对是一个优秀射手的标准!
磨破了6套迷彩服,如今李晓钰的军事技能堪称一流!投手榴弹,他一抬手就70米开外;坦克兵三大技术,他通信专业是特级,射击和驾驶专业都是一级;10次参加师以上比武,7次夺得第一,参加集团军岗位练兵考核,2次获得坦克专业指导员组第一名。在他的带领下,连队7名支委,人人都是坦克兵专业技术的高手。3年间,连队两次夺得集团军建制连比武第一名。
去年9月,连队参加军区组织的实兵对抗演习,连长的指挥车被敌“击毁”,李晓钰顶了上去,带领全连快速迂回到敌军侧后,提前20分钟攻下“蓝军”阵地。“复盘”时,这场战斗被导演部认定为“很经典”!
他说:“不管战争样式如何发展,带兵人身先士卒,与战士打成一片不能变”――
基层是门必修课,战士是本必读书
新时代的“党代表”怎么当?李晓钰感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管战争样式如何发展,带兵人身先士卒,与战士打成一片不能变。”集团军政委苗华对他赞不绝口:“集合站队他第一个到位,训练考核他带头参加,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这个年轻人了不起!”
说起李晓钰的模范带头作用,四连的战士们好像个个都成了单田芳、袁阔成,满肚子的故事排队等着往外倒――
战士李帅身体较弱。去年团里组织冬季拉练,每天40公里的强行军,第二天没走多远他就掉队了。李晓钰看到后,把李帅的枪抢过来扛在自己肩上,拖着他一起往前奔。
到达宿营点,李晓钰帮李帅把脚上的血泡挑了。晚上11时,李帅起来换岗,经过连部帐篷时,发现指导员正借着手电光挑自己脚上的血泡,疼得直咬牙。李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冲进帐篷一把抱住指导员,泪珠子直往下滚。李晓钰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别哭,这下咱俩又多了一层关系,都是‘泡兵’。”
车长李志强回忆,有一次,营区一条水沟堵了,营区污水无法排出,“味道大极了”。初春的苏北大地寒气逼人。李晓钰带领几个战士来到水沟前。只见沟里漂浮着剩饭剩菜、枯枝塑料袋等生活垃圾,还泛起白色的泡沫,散发出阵阵恶臭。 李晓钰自己找了根竹竿,量了一下沟的深度,然后就拿起锹跳了进去。在半米深的水中,他用锹一点一点地把垃圾往外铲……站在岸上的几名战士二话没说,紧跟着跳了下去!
熟悉李晓钰的人都知道,腰肌劳损是他的“软肋”。“这个病根儿就是那次劳动落下的。”三连指导员陈炬说,“20xx年植树节,大家扛着100多斤的泥袋上山栽树。下午都很累了,可是任务还没完成。李晓钰召集党员成立突击队,喊着号子冲上山头。这就像一针强心剂,鼓舞了大伙儿的士气。任务完成了,可李晓钰却累倒了。”
www.yf1234.com说起往事,李晓钰笑了:“现在的兵,不仅听你怎么说,还要看你怎么做,你做不好有人会当面指出来;你做得好,人家还要和你比呢。我这个‘党代表’平时必须冲在最前面。要不,真打起仗来,谁听你的?”
李晓钰入伍后一直在基层没挪过窝。按说像他这样军政兼优的指导员,早就该用起来或进机关了。采访时,一位记者当众“抛”过来这样一个问题:“和你搭档的两任连长都提升了,你还在当指导员,这个问题你咋看?”
“创立了《海权论》的美国军人马汉只做到了上校,可是这不影响他作为战略家的价值和地位,”李晓钰从容作答,“军人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职务高低来衡量。基层是门必修课,战士是本必读书。在基层多摔打几年,有利于补强我们这些大学生干部的弱项。”
新时代优秀基层“党代表”--李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