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向家长、民间艺人、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以建构“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特色艺术教育结构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特色艺术教育氛围。
学校想方设法,多方争取资金,先后购置回了两条大彩龙、两条小彩龙;制作了26块“特色创建工作”版面;配备了多功能打印机、电脑;录制了10多盘光盘等。花费近万元。
(五)、重视教学,提高实效,加速艺术特色创建步伐。
1、课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并将《移穰龙灯舞》纳入省定“地方与学校”课时,保证一二年级一周1课时、三至六年级2课时用来实施“龙灯舞”教学。
2、课程编排:《移穰龙灯舞》是一至六年级通用教材,共八课。
“龙灯舞理论、阵式套路、鼓钹乐”为二至六年级必修内容,
“花纸印染、吉祥题词”为一至六年级选修内容。
各年级任课教师可以灵活、创新使用教材,而不必全部、机械教授教材。但我们又有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及评价等建议,供教师参考。
3、上课形式:采用集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等方式。
4、教学策略: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要求教师始终把特色艺术教育的主根深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双基教学和悦心、激趣、健体及其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相结合,校本艺术课程与国家艺术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与文化氛围熏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适当拓展、延伸,将“移穰龙灯舞与其它地域龙灯舞及龙文化相结合”,“教育学生学艺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审美相结合,培养高尚艺品与培养学生高尚人品相结合”。
5、坚定信念:文化课是学艺的基础,文化知识广博,艺术表现力才会高超。同时龙灯舞理论、技能掌握得好,才会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才能在把语数知识变成能力的过程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创建特色过程中,我们经常帮助教师、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摆正国家文化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的关系,走出舞龙击鼓影响成绩提高的误区,继而“放心大胆创特色,全面发展争一流”。
(六)、优化活动小组,发展个性特长。
按“移穰龙灯舞”表演性强的特点我们统一规划、合理组建了班、年级、校三级兴趣活动小组,如历史文化组、鼓乐组、钹乐组、阵式套路组、花纸印染组、题词书法组等。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报名,各归其所,各得其乐。我们还做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指导教师”三落实,即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一小时为全校各级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确保了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
(七)、培训师资,确保校本艺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移穰龙灯舞”对于移穰小学的老师、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把它研发成校本艺术课程后,老师、学生感觉到不再那么熟悉了。因此,师资培训成了当务之急。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多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主要是邀请老艺人解读理论、示范表演、讲解印染技法、指导排练,让大家掌握课程;还通过校本专题研修进行培训;对于套路、鼓钹乐器的学习,我们甚至想出请学生队员教教师的办法,效果很好;教导处杨老师为了让教师学生学习和书写时,看清写对,特设计了2块大版面,上面有整齐、规范的鼓钹乐谱和识记口诀等。
(八)、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让《龙灯舞》课程的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一些,教导处杨老师将全套纸质教材制做成了集文字、套路、图片、乐谱、解说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为了使全体学生的鼓钹学习容易、演奏规范,杨老师又设计了《大钹/铙钹/大鼓单项乐谱》,创新了口诀,并有机融合在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使2—6年级80%以上的学生记住了《乐谱》,学会了用自制小乐器演奏。
“艺术教育特色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