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党员作用发挥平台。深化党员量化考核工作和党员“一带三”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以带头“创新业、联增收、联项目、联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一创三联”活动,鼓励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向“三培双带”户提供信贷支持。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活动,引导和激励流动党员把家乡更多的劳动力带出去务工致富,把在外掌握的信息、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创业发展。创建致富示范基地,每年培植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致富项目。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服务队,为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致富示范户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导。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个致富示范基地和2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通过五年创建,全县要建立100个“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800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部门,要与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挂钩结对,定向扶持发展。
4、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把入口关,积极引导、吸收青年致富能手和返乡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入党,注重发展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和妇女同志入党,力争每个村每年发展1名“双强”致富能手入党,全县每年发展农村党员总数中“双强”对象要在70%以上。加强教育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每个村党组织要经常保持有3—5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面实行和规范发展党员“一推三公示”、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对连续3年以上没有发展新党员的村党组织及其所在乡镇党委实行告诫制度,村党组织书记不得连任,该村党组织取消当年党建工作评先评优资格,必要时进行组织整顿,乡镇党委书记向县委进行专项述职。
5、落实党员关怀激励机制。建立党内帮扶制度和党组织关心党员制度,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与所在支部党员谈心一次,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状况。做好关心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工作。强力推进党员关爱基金建设,通过党员自愿捐款、党费补助和部门机关党员捐助等形式,扩大关爱党员基金的资金总额,经常性对农村困难党员和群众提供救助帮扶。每年,乡镇党委和有条件的村要开展一次关爱基金筹资活动,县属单位要为结对乡镇、结对村开展一次关爱基金筹资活动。乡镇党委要采取“致富基地+致富户党员+贫困群众”的帮带方式,打造党群“共同致富链”。每个致富基地和致富户每年要联系1—2户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帮信息、帮项目、帮技术活动。可采取提供启动资金、协调贷款、吸纳股份、组建合作社等多种途径,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三)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进村级民主管理
1、建立区域统筹的基层组织设置体系。继续开展“双百双千”结对帮扶活动,认真落实“驻乡进村、组团服务”工作。本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调整和改进村党组织设置。30名以上党员、条件成熟的行政村一般要建立党总支,并根据党员的类型,合理设置党支部和党小组。及时撤并库区移民村、下山脱贫村、整体搬迁村的党组织。积极在自然村、村民小组、民兵应急分队、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流动党员集聚区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鼓励强村、强企与周边党组织联建,以强带弱,强强共建。在农村党员聚居的社区,探索建立城乡党员联动管理服务机制,实行党员城乡一体化管理。总结推广“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公司”的党支部服务群众致富的新模式。
2、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教育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自觉维护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村委会每年年底要向村党组织进行述职。村党组织要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完善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村务运行“五民工作法”、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度,继续推行民主恳谈会、民生服务日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月等活动,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落实和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明确村两委职责任务和工作程序,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功能,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开展工作,自觉运用法律、经济、政策等手段解决问题。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扎实转变工作作风。
基层党建工作“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