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全力以赴帮扶企业走出困境,三次产业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技改投资快速增长。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xx年的21.85∶45.32∶32.83调整为21.94∶43.28∶34.78。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生态、长寿、民族、红色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收入增长32.45%。全年接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三位。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3.7%、8.2%、17.9%。二是工业技改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9.70亿元,增长192.36%,是我市技改力度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增速排全区前列。金河、津泰、南方、吉朗等8家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亿元以上,宜州、都安等8个县市技改投资增幅在200%以上。三是多措并举解决企业困难。第一,加强煤电油运协调和服务,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条件,年初停产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第二,争取到上级扶持企业发展各种专项资金7431万元,比上年增长72%;市本级向金河、五吉等11家企业拨付技改贷款贴息430万元,向南方、广维等14家企业拨付流动资金贷款贴息500万元。第三,安排5000万元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作融资担保,搭建融资平台,促进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新增发放贷款26亿元。第四,为20多家重点企业办理土地抵押贷款手续,抵押金额8.78亿元。第五,促成广维集团与皖维集团实现强强联合,成源公司引进中国五矿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三)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三农”工作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支农各项政策,农业在大灾之年仍保持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7.76亿元,增长5.06%;农民人均纯收入3268元,增长11.00%。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防灾抗灾工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总产稳中有升,预计粮食总产量107.16万吨,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糖料蔗种植总面积113.74万亩,增加7.22万亩,原料蔗总产量430万吨。秋冬种面积169.19万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新种桑园1.07万亩,面积恢复到59.05万亩,总体规模保持稳定。菜牛、山羊、香猪和瑶鸡、乌鸡、六画山鸡及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渔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达44.29%。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广西宜州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治区在宜州召开现场会,向全区推广我市先进经验,并确定宜州市作为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基地。蔗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预计本榨季可产白糖50万吨、产值18亿元左右,创历史新高。林产品销量回暖,全市完成木材生产115.67万立方米,加工人造板28.43万立方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或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
四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98亿元,开工18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15座,新建防洪堤8处3公里,完成水土保持治理6660公顷,新建人饮工程479处,新增5个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解决23.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上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天峨县被列为全国首批400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央扩大内需水利投资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进度排全区前列。五是抓好惠农政策落实。落实农业补贴资金达8230.42万元,重点用于水稻和玉米良种推广、渔业用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农机购置等,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六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完成返乡农民工培训22805人,库区移民培训16839人。农村劳力转移培训12万人以上,帮助8.5万人转移就业。农民科技培训27万人次以上,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河池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