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工作报告调研报告*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浏览次数: 107次| 发布日期:09-06 11:49:57 | 调研报告
标签: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格式,http://www.yf1234.com *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鱼师庙是象山半岛境内较为独特的一种渔文化现象。半岛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妈祖庙,还建有与海相关的各种庙宇,有海神庙、海潮庙、镇海庙、平水庙等。唯有鱼师庙是这一方独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一个真实反映。鱼师是鱼的太师,石浦渔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对象。其起源来自于石浦三湾路廊下海滩,即今渔港宾馆一带的海豚(海江猪)戏闹着游进港,由于潮流的原因,先行冲着港面游动,而后借着潮流转向港口。当冲着港岸时,满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认为这一处土地竟然引来历被渔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灵气,也就在这神灵之地建了一座鱼师庙,以供奉鱼师。有些鱼师庙由鱼骨来建,更显出了渔村的一种渔文化的内涵所在。在爵溪的鱼师庙史载名为鱼师娘娘庙。
   渔民耕海牧鱼的各种工具、方式的演变以及渔民劳作装束变化可展示渔文化的嬗变、发展,渔民与内陆农耕居民的商业交往。这一点石浦东门岛人以自己的慧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制作了古代小舢以来的多种船模,搜集了早期渔民穿着的拢裤等多样什物加以陈列。这是一种渔业风俗和渔传统的整理,具有地域性、专业性,富有观瞻和欣赏价值。当然还有渔歌号子。我县已经依据采风、记录、改编、创作了不少如《一帆风顺》、《渔家情歌》等渔歌精品。依据渔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状态编排了如《挂灯》、《灯儿明、灯儿亮》等许多舞蹈精品。这是渔文化的一大精髓。近日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一档反映渔文化的四个文艺专题节目:象山新闻《陈老大的心事》、敲梆谣《渔家新歌》、渔家走书《妹为出海大歌唱一曲》、快板《天下海鲜数象山》,将送往北京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文艺专家奖比赛。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我县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不在农历十五却在十四,八月中秋不在十五却在十六等等,这就有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所在。石浦的渔文化在我县境内应该说颇有代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有气势豪放的码头锣鼓,有风情独特的鱼灯会,有别具特色的渔民秧歌,有庆贺渔汛的渔家龙灯和渔家子女的马灯队,有渔区丝竹小调和悠扬激越的渔工号子,还有造型各异的昌国抬阁,这些都深受渔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月三,踏沙滩”、“妈祖赛会”、“六月六迎神赛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在县内外颇具影响,其中农历7月半放海灯(海灯又称水灯)是流传于我县沿海渔村的一项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石浦港东门岛尤为盛行。农历7月15,俗称“鬼”节。祭祀的风俗在海港演化出了新的内容。沿海渔民为让死于海事的亲人(即海鬼)尽情欢娱和享用,便家家户户扎起各色海灯。一到晚上,便到海边投放,祈求神灵护佑已成为他(她)们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是一种祈祷吉祥平安的祭祀活动。如今在渔港石浦仍可见这一古老的民俗。
   近年来,我县注重了对渔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曾投入巨资挖掘塔山遗址,保护具有渔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灯塔,今年又着手保护性建设石浦渔港古镇——古文化街区,目前经过修葺的石浦镇古文化街区风貌一新,唤散着历史韵味。文化体育部门目前正在整理民间艺术鱼类剪纸作品、象山渔歌MTV作品专辑、妈祖文化的历史与今天、保存大量渔文化资料的民国 《象山县志》等,编排大型渔文化广场民间舞蹈《象山海螺灯》,以及建设县博物馆。特别是“三月三踏沙滩”、民间祭海、渔汛开船出海时简朴古老的仪式,演化成了极具现代人意识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活动平台。1998年以来每年一届的“中国开渔节”把当地渔乡风情与海滨特色渲染得如火如荼。古韵盎然的祭海活动、独具渔区民间文化特色的开船仪式,开出了气势浩大、千轮竞发的出海场面,缤纷闪烁的渔灯展示、名星荟粹的文艺晚会,勾画出了当今渔区的风貌风情和渔家风采。北上青岛大连、南下福建海南的蓝色保护者行动,更是唱响了保护海洋的国际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