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地理教学反思案例,初中地理教学反思,http://www.yf1234.com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 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 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 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浏览次数: 997次|
发布日期:09-07 16:56:06 | 地理教学反思